质量检验在煤炭企业中扮演什么角色
人亡邦瘁网
2025-04-05 16:33:29
在冰川剧烈消融期,大量冰川融水径流常造成冰川阻塞湖溃决,产生突发性洪水灾害,需要特别关注防范。
这一计划将能够为亚太区域的发展中成员国提供转让先进的减排温室气体和适应气候变化技术,增强这些国家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他再次以技术转让机制的建立为例,表明了对其管理方式、职权范围、所需资金筹措等具体细则的期许:德班会议将决定已经成立的技术机制会是流于空谈的机制,还是能够真正推动具体技术转让项目实施的机制。
如果国家能够顺应这些新的形势发展,制定出台相应的政策,指导国内企业和技术研发机构,将自己成熟的技术转让给其他需要的发展中国家,会是一举多得的好事。去年的《坎昆协议》决定成立技术机制,在这个技术机制下设立技术执行委员会并建立气候技术中心和网络,并希望在今年的德班会议上能够就技术机制的运行形成决定,争取使气候机制能够在2012年正式启动实施。谈到这里,吕学都忍不住笑起来:可能大家在国内看到我出席很多与CDM相关的论坛和活动,所以觉得我是专门做CDM工作的。没有终点的马拉松发达国家未来减排指标、技术转让、绿色气候基金、CDM机制,种种应对气候变化的未解之题,再次托付于今年年底的南非德班会议。这也对每一个国家以及企业形成一种无形的压力和推动力。
当记者采访吕学都时,他刚刚完成一个有关推动气候变化技术转让计划的立项报告,为了这个能够切实推动技术转让工作向前发展的项目,他倾注了许多心力:接下来我们还需要为这一计划筹措资金,如果资金能够顺利落实,将在今年10月前后启动这一计划的实施。目前,具体筹资方向、投入方向以及资金使用指南等具体细节问题还在谈判之中,估计还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够敲定。刘树坤进一步解释说,三峡工程未建成时,当湖区降雨少时,长江的水就可以进入这洞庭湖和鄱阳湖等沿江湖泊,从而缓解当地旱情,就不会出现今年的湖水见底,现在三峡大坝一建,河湖关系发生了变化,长江河床下降,在枯水季节,长江水能够进入鄱阳湖和洞庭湖的水量就会减少,两湖干涸在所难免。
在今年新一轮的三峡诱发长江干旱争论中,众多有官方背景的学者依然坚持这一结论。气候专家认为,三峡工程对气候的影响,尚有待更长时间的观测分析、更多的研究方法。王红旗为此提出了四川盆地的木桶效应将四川盆地比喻为一个巨大的木桶,环绕四川盆地的山口、江河峡谷就是这个大木桶的一根根相对比较短的木条,是水汽进出的咽喉要道。不过,王红旗的木桶效应遭到很多水利、气候学者的质疑,被认为毫无根据。
这份影响报告书成稿于1992年,在19年之后的新一轮三峡诱发长江干旱争论中,众多有官方背景的学者依然坚持这一结论。尽管长江中下游的旱情还未过去,但刘树坤已开始担忧此次大旱之后的后遗症。
国家气候中心高级工程师廖要明等人的研究也证实,近年来,三峡库区夏季降水总体呈明显增多趋势。该研究同时认为,1961年以来,三峡的年洪涝日数没有明显变化趋势,但阶段性变化明显,20世纪70年代洪涝较少,而20世纪80年代前期至21世纪初期则洪涝多发。但观测发现,三峡水库蓄水后近库地区的气温在冬季有增温效应,夏季有弱降温效应,但总体以增温为主。目前有数据的观测表明,三峡蓄水后,尚未发现三峡蓄水后周边降水量有明显变化,但水库附近的气温在冬季有增温效应、在夏季有弱降温效应,总体以增温为主
竹溪县城由于唯一饮水源竹溪河水库降至死水位,可用水量仅220万立方米,如后期无降雨补充,12万人城关饮水只能维持不到一个月时间。上世纪90年代以来,长江流域洪涝灾害发生的频率呈增加趋势,而未来的气候变化可能使其进一步加剧,极端严重的洪灾、冰雪灾害及干旱事件有增加的趋势。目前全省中北部30多个县(市、区)出现严重干旱,20多万人口出现饮水困难。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势力整体偏弱,暖湿气流无法深入到长江中下游地区。
应对气候变化的两个层次都是系统工程,适应是当务之急,这需要各个部门加强联动,从长远着手,加强应急,排查薄弱环节,构建适应气候变化趋势和当前基层实际的高效的应急机制,并打造一支高效、专业的应急队伍。这说明,应对气候危机将成为未来社会经济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仅湘西州就有125条溪河断流,158座水库干涸。记者在采访中看到,在湖北长江边上的一个乡村,水田几乎都没有栽上秧苗,旱地刚种植下去的棉花奄奄一息,冒出来的苗还不到往年一半高。
在湖南,全省农田受旱面积达680.7万亩,其中重旱93万亩,待播耕地缺水缺墒297.6万亩。从延缓变化而言,要从根本上建立延缓气候变化的体制与机制。民政部救灾司表示,湖北、湖南、安徽、江苏、江西等长江中下游五省共有3483.3万人遭受旱灾,423.6万人发生饮水困难,农作物受灾面积3705.1千公顷,其中绝收面积166.8千公顷,直接经济损失149.4亿元。防汛抗旱技术水平偏低,抗旱工作基础研究滞后,抗旱手段相对落后,抗旱用水效率和效益不高。一场历史罕见大旱将水资源丰富的长江中下游地区推到了尴尬境地,千湖之省湖北河库见底,曾经烟波浩渺的江西鄱阳湖中心区成草原,八百里洞庭水体面积锐减六成,湿地生态遭到严重破坏有关气象专家表示,导致大旱的直接原因是气候异常,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这次大旱再次表明气候异常变化已经越来越深入地影响到人们的生活。湖北省气象局科技服务中心高级工程师陈正洪介绍,本次干旱再次说明气候变化对人们生活的影响越来越明显。
降水持续偏少导致安徽省出现严重的秋冬春三季连旱。研究表明,气候变暖导致低层空气明显变暖,大气不稳定性增加,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发生的频率和强度都有所增强,气象灾害的发生更加难以预测。
这位专家说,受拉尼娜现象影响,西北气流占据主导地位。湖北省气象局武汉区域气候中心专家表示,本次旱情主要是受大气环流影响。
从适应变化而言,需要各地建立高效专业的应急机制,而对于普通老百姓而言,在生活方式上也要做出相应改变。他说,这次的天气灾害是以异常干旱的形式表现出来,其实在之前已有显现。
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评估,已达到极端气候事件标准。而在岗地,10米深的压把井已打不出水来,只能靠消防车送水来满足人畜饮水。然而受拉尼娜现象影响,自去年底以来大气环流出现异常。气候变化是干旱发生直接原因 长江中下游地区遭遇这场异常干旱,专家认为主要是由于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大气环流发生了显著改变。
旱情监测体系处于起步阶段,旱情监测评估和预测分析能力严重滞后。在江西,尽管进入主汛期已经一个多月,但我国最大淡水湖鄱阳湖的容积仅有7.4亿立方米,为历史同期均值的13%。
气候变化下需寻找更高效的救灾方式 专家表示,全球气候变暖之前也许是以比较温和、低频率的天气形式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显现,但近年来在其影响下,极端气候事件间隔时间短、次数多。鱼米之乡遭遇秋冬春三季连旱 监测显示,今年前5个多月,长江中下游大部降水量较常年同期偏少三成至八成。
在安徽,大部分地区连续8个月降水偏少,较常年偏少五成。在几乎年年干旱的孝感市孝昌县花山村党支部书记余春明说:这么多年来这次的旱情最严重,庄稼、牲畜用水顾不上了,得先保生活。
另一方面需要延缓气候变化。这也造成了去年11月以来长江中下游大部分地区降雨偏少。好多居民一天全家人就用一盆水洗手,洗了米的水再洗碗,然后再浇地、喂猪,再脏的水也舍不得泼掉。武汉区域气候中心认为,本次旱情暴露出一系列问题,包括防灾减灾体系不够完善,水利设施严重落后。
防汛抗旱保障能力不足,抢险和抗旱服务能力普遍不强。湖北省气象局局长崔讲学介绍,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包含两个层次的含义,一方面是适应气候变化,变弊为利,减少损失。
十堰市已有61个集镇供水工程出现水源短缺,占供水工程总数的一半。2008年,世界自然基金会发布的《长江流域气候变化脆弱性与适应性研究》报告显示,根据长江流域内147个气象站点资料,相对于1961年到1990平均值,20世纪90年代整个流域的年平均气温增加0.33摄氏度,而2001年到2005年升温幅度达0.71摄氏度。
陈正洪说,过去湖北春季气象预报有个专用名称叫春季连阴雨,现在出现的频率越来越少,长江中下游春季绵绵细雨现象渐渐减少,反倒是秋冬连旱冬春连旱这样的词语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了长江中下游地区。安徽、江苏、湖北、湖南、江西等地平均降水量为1954年以来同期最少。